作者: 来源: 牡丹晚报 发表时间: 2025-09-04 10:25
□华民
“云天收夏色,木叶动秋声?!庇值揭荒昕Ъ?,继康,您任教的学校开学了吗?
前段时间您来电告知,对拙作(诗集)进行了认真品读,并写出评论“静听哲理花开的声音”,发表在中诗网“非虚构”栏目。其中提及小诗《散步偶见石中生树》:“一树盎然向碧空/立命危困也从容/大美何须有名胜/坚韧即是好风景。”您认为此诗精炼厚重,体现了文学的社会教化功能,建议我谈谈创作体会,供读者和文学爱好者交流借鉴。作为一名曾经的教书匠和中华文化研究会的成员,真诚感谢您的认可与鼓励,遵嘱义不容辞且乐意为之。
其实这首诗的诞生,源于一次散步际遇。记得己亥年初夏的那个黄昏,一阵小雨过后,空气格外清新,茂盛的枝叶沐浴着落日余晖,闪烁着青翠的光芒,微风吹来沙沙作响,似伴侣悄然低语。牡丹广场上,孩子们放飞的风筝翩翩起舞,身段灵巧的燕子往返穿梭,一幅自由、祥和的景象。是的,自由,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追求的幸福目标之一。“生命诚可贵,爱情价更高。若为自由故,二者皆可抛?!?9世纪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的这首诗,道出了人性真谛,跨越时空、民族和国界,为世界民众所推崇。关于为诗为文,不能不提到诺贝尔文学奖。从20世纪初设立以来,至今已有120多位作家获此殊荣。研究表明,这些获奖者并非都具有显赫的地位,但他们信仰清高而无傲慢之心,经历坎坷依然纯真如初,追求执着且无怨无悔。诸多诺奖得主生活并不尽如人意,甚至饱受磨难。也正是他们拥有自由的灵魂,坚韧的意志,才造就了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。
之所以信笔至此,是因为散步时有所发现——牡丹广场西南隅,一方大青石的裂隙中间,居然生长出一棵一米多高的小树,虽然水土贫瘠,居然枝繁叶茂。这树的种子来自哪里?是何种属?我情不自禁地走近这棵石缝中的小树。它从无到有,由小及大,无惧热风冷雨,身姿坚实挺拔。由此想起赴太行山考察时,那山巅崖壁上生长的柏树,竟忍得几十年乃至逾百年的严寒酷暑,与这石中生树,何其相似乃尔。
曾耳闻一句佛门禅语:“一树一世界,一花一菩提。”可否理解为——大地之上、山水之间的花草树木,蕴涵着微观与宏观、静止与运动的深刻哲理。悉心体悟,作为“万物之灵”的人类,应该从中受到某些启迪。从爱国诗人屈原的“兰草、香木”到诗圣杜甫的“城春草木深”,从唐代张九龄的“草木有本心,何须美人折”,到清代郑板桥的“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”,一草一木无不彰显豁达的家国胸襟。宋代周敦颐专为自己心中的莲花写下《爱莲说》:“水陆草木之花,可爱者甚蕃。晋陶渊明独爱菊,自李唐以来,世人甚爱牡丹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……”在当代,陈毅元帅对松树情有独钟:“大雪压青松,青松挺且直。要知松高洁,待到雪化时?!敝死资阊愕拇碜鳌缎〔菰诟璩?,寓意于草,深情讴歌被邪恶势力疯狂迫害的张志新烈士:“只有小草变得坚强/托着她的身躯/托着她的枪伤/把白的红的花朵/插在她的胸前/日里夜里风中雨中/为她歌唱……”拨乱反正后的中国,雷抒雁笔下那些柔弱而坚强的“小草”,感动并激励了亿万国人。法国著名艺术家罗丹曾说:“世界上并不缺少美,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?!奔幢闶茄俺2菽荆不崾艿缴朴诠鄄斓淖骷沂嗣乔囗?,将鲜明的思想理念诉诸笔端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“花中四君子”和“岁寒三友”,就蕴含着圣贤志士对无畏精神和崇高品格的赞赏。
说起草木,我们会联想起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:草木之人。古典文学名著《红楼梦》中的林黛玉自称为草木之人,既暗喻了她作为绛珠仙草的前世本源,又折射出传统文化中“草木化人”的哲学思考。其实草木之人这一词语,通过人物与自然元素的融合,展现了生命力与人性映射的多重内涵。在历史上,有多少统治者眼中的“草木之人”,因不满封建专制及横征暴敛,于草木间揭竿而起,推翻了一个旧王朝,开辟了一片新天地。当今时代,又不乏许许多多的普通劳动者,用他们的勤劳、智慧和坚强,勇敢面对艰难困苦,传递文明薪火——李福贵,河南省卫辉市山区农村的一位普通女孩,自幼家境贫困,父母智力残疾,奶奶去世,爷爷年迈。她初中毕业就独自挑起生活的重担,走村串户卖豆腐,用柔弱的肩膀撑起风雨飘摇的四口之家。她为孤独的山乡留守老人送去生活必需品,同时送去善意的帮助,并把日常生活做成短视频:帮老人晒麦子,免费为乡亲拍照,联系打工的儿女……用自己做自媒体的收入,组织村里46名老人走出大山,去省城观光旅游。她那花信风般的诚信与质朴善良的言行,感动了无数网民,人民日报记者专程采访了她的“原生态生活”。新华社转载报道并点评:“既然改变不了,就把苦日子过成花?!彼癫菽疽谎陨硗恋氐木炝?,让自己活成了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
放眼当下,中国文坛也有多许默默无闻的写者,他们不热衷于编织虚无的文学奇观,而是扎根宽厚的土地,关注人生百态,人情冷暖,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捕捉感人画面,记录着改革潮流的每一朵浪花。歌曲《真心英雄》唱得好:“灿烂星空/谁是真的英雄/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……”
还记得吗,继康,当初我们相识时,您还是教育界青年才俊,面对少年学子,语重心长地发问:“有没有读一首诗的时间?”如今您年过不惑,我早已步入中年?!傲鞴馊菀装讶伺?,红了樱桃,绿了芭蕉?!惫湃硕怨庖趿魇诺男蜗竺枋?,实在令人感叹。伴随着草木色彩的不断变幻,我们走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。守望在文学这棵常青树下,我们秉承爱憎分明的立场,厚植悲天悯人的情怀,探究资本市场的喧嚣,助力命运不屈的抗争……您作为省重点中学的优秀语文教师,职业还赋予您沉甸甸的使命——教书育人,播下理想、信念、爱的种子,相信不久的将来,一定会收获郁郁葱葱的森林。
暑气散尽,白露将至,学生们像归巢的鸟儿一样,又从四面八方回到求知的摇篮。我仿佛看见您站在讲台上,微笑着请出历史处的宋代大儒朱熹,向学生介绍并吟诵他描写草木的励志诗篇:“少年易老学难成,一寸光阴不可轻。未觉池塘春草梦,阶前梧叶已秋声……”
诗韵朗朗,风轻云淡。